题 目:金属有机骨架 (MOF) 基多孔催化材料
报告人:李映伟 教授
单 位:华南理工大学
时 间:2023/11/19 10:00
地 点:嘉锡楼三层大会议室(305)
----------------------------------
附简介:
李映伟,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998和2003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化学系学士和博士学位。2003-2007年,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到华南理工大学工作。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广东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Nat. Sci. Rev.、ACS Catal.、催化学报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MOF基多孔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在Science,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IChE J. 等化学化工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奖励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奖励。
----------------------------------
题 目:MoOx/Mo2N异质结构催化剂研究
报告人:贾春江 教授
单 位:山东大学
时 间:2023/11/19 11:00
地 点:嘉锡楼三层大会议室(305)
----------------------------------
附简介:
贾春江,男,1981年4月出生,理学博士,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及科研工作经历:2002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8月-2012年8月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9月任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目前担任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化学)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报》编委、《中国科学 化学》、《燃料化学学报》、《结构化学》、《无机化学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 研究兴趣:稀土催化材料、能源催化 科研项目与获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6),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2)等项目资助。并曾获山东省泰山学者人才计划(2012),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2018)、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18)等奖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他引6000余次。
----------------------------------
题 目:有机半导体可见光催化光解水产氢研究
报告人:朱永法 教授
单 位:清华大学
时 间:2023/11/19 14:30
地 点:嘉锡楼三层大会议室(305)
----------------------------------
附简介:
朱永法,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杰青,国家电子能谱中心常务副主任。分别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7月到现在,一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从事能源光催化、环境光催化及光催化健康的研究。 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国际重点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基础研究课题,同时,还承担了企业的有关吸附净化材料、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空气和水环境净化方面的应用课题?;竦媒逃靠缡兰陀判闳瞬偶肮易匀豢蒲Щ鹞芮嗄昊鹱手??;竦霉易匀豢蒲Ы倍冉?项,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在Nature Energy,Nature Catalysis,Nature Communication,Agnew Chem,Advanced Material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502篇,高被引论文50篇;论文总引46600余次,H因子为120。2014-至今,Elsevier高被引学者(化学),2018-至今,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化学), 2021年度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第851位。 学术兼职有Scienc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SEE)创刊主编,Applied Catalysis B 副主编,Green Carbon副主编;中国感光学会副理事长兼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室内与车内环境净化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与能源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题 目:碳中和愿景下氢能电催化技术的挑战与机遇探讨
报告人:胡劲松 教授
单 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时 间:2023/11/19 15:30
地 点:嘉锡楼三层大会议室(305)
----------------------------------
附简介:
胡劲松,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氢能非贵金属电催化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在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和小分子电催化转化等非贵金属电催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他引33000余次,H因子86。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电化学会青年奖、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Awards in Nanocatalysis (NR45 Awards)等奖励并多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Natl. Sci. Rev.编辑工作组成员,Chin. J. Catal.、物理化学学报、Mater. Future、Smart Molecules等杂志编委。
报告摘要:碳中和愿景下氢能将成为未来终端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的绿色获取与高效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缓解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技术。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电解水规?;躺袢∏馄俏蠢辞饽芫梅⒄沟幕渲魄獬杀?、寿命和可靠性仍然制约了其规模应用。低成本高效制氢电催化剂是决定电解水制氢效率和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在氢能利用方面,燃料电池是清洁、高效利用氢能的重要途径。其产业化应用的关键之一也是高性能、低成本电催化剂的规?;票?。因此,双碳目标为氢能电催化技术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本报告将简要介绍目前氢能技术的发展现状,着重结合报告人在电解水绿色制氢技术和燃料电池领域的研究实例,探讨低成本、高效、可稳定高负荷工作的非贵金属电解水绿色制氢催化剂,以及非贵金属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设计与构筑,探讨氢能电催化技术目前仍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机遇。
----------------------------------
题 目:高比能低成本室温钠硫电池
报告人:余彦 教授
单 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 间:2023/11/19 16:30
地 点:嘉锡楼三层大会议室(305)
----------------------------------
附简介:
个人简介: 余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机制。目前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他引35000余次,H因子120。连续5年入选“科睿唯安”及“爱思唯尔”材料类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科技青年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等奖励和荣誉。
报告摘要:室温钠硫电池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储能器件之一。然而,其面临硫正极电子电导差、反应中间产物易溶解穿梭及金属钠负极易长枝晶等问题,导致电池可逆容量低、循环寿命短,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合理设计和构筑复合电极结构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的关键?;诖耍究翁庾槔美砺奂扑闵秆≡げ獠牧闲阅?,并通过合理的电极结构设计和调控,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先进的钠硫电池正负极材料:一方面,构筑高效电催化剂与导电基体的复合材料,增强硫正极的导电性,抑制多硫化物溶解穿梭并催化其快速转化,提高硫正极的可逆容量和反应动力学;另一方面,通过在金属钠负极表面构建人工界面?;げ?、设计三维导电载体以及电解液优化改性,能够诱导钠离子均匀沉积,抑制钠枝晶生长,增强电极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此外,通过系统的原位表征手段揭示了室温钠硫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为发展新型高比能长寿命的钠电池器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
报告网页链接如下:李映伟教授学术报告链接